銀老梅
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銀老梅的莖、葉、花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銀老梅
小灌木,高約1米。莖分枝成叢,老枝黃色,表皮通常脫落;嫩枝黑褐色,有微毛。葉為羽狀復(fù)葉,小葉5片,倒卵形或橢圓形,有短尖,基部圓形,全緣,無小葉柄;總?cè)~柄長0.5~1厘米;托葉膜質(zhì),先端絲狀分叉,黃褐色。數(shù)花生于枝端,組成圓錐花序;花萼5片,卵形,先端尖;副萼5片,披針形;花瓣5,白色,倒卵形;雄蕊多數(shù)。瘦果堅(jiān)果狀。
生于高山多巖石處或干燥的草壩。分布東北、華北以及陜西,甘肅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【采集】秋季采收,曬干。
【性味】甘,溫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腎、膀胱經(jīng)。
【功用主治】理氣散寒,鎮(zhèn)痛固齒,利尿消水,腸道防腐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外用:擦患處。
【選方】①治風(fēng)熱牙痛,牙松動(dòng):銀老梅莖葉,配石膏,白芷、華槲蕨,水煎服。
②固齒:銀老梅花擦牙。